让西方感到恐惧的战争就是卡莱之战,卡莱之战是汉朝彰显实力,击败西方强国的一场著名战役,可是由于汉帝国是秘密出兵,所以连罗马也搞不清楚汉帝国是否出兵参战,不过此战过后,罗马帝国也就不敢小觑东方各国,这也导致了东西方分治的局面。
公元前54年,即恺撒进攻不列颠的前一年,罗马执政官克拉苏率兵十万联合亚美尼亚等诸属国,准备入侵波斯安息帝国。是时克拉苏已年过六十,正处于其一生事业的巅峰。他是罗马三巨头之一,也是罗马最富有的人。虽然拥有无与伦比的权力,金钱,美女和豪宅,克拉苏仍不能满足。故老相传,波斯帝国富甲天下,皇宫中藏金不计其数,克拉苏对此早已垂涎欲滴。况且征服波斯还可以为他带来超越恺撒的显赫战功和无尽荣耀。他并不太在意罗马元老院拒绝批准对波斯开战。因为在他心目中,波斯只不过是又一个即将被征服的蛮族而已,这场战争几个月就能结束。他已经在考虑如何安排得胜回朝的庆典活动了。
克拉苏身为罗马执政官,却对波斯的地理,历史,人文一无所知。他更不知道东方还能有个比罗马强大百倍的汉帝国!不过他也懒得去了解。克拉苏深信,在他的七个罗马军团面前,任何军队都将是不堪一击的。而征服波斯只不过是一个开始,他还要继续向印度进军,完成亚历山大征服世界的遗愿。克拉苏的狂妄倒也并非全无道理。二百多年前,亚历山大就是率领三万希腊联军在高加米拉一举击破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指挥的二十万大军,从而攻灭波斯帝国的。克拉苏明白,自己的七个罗马军团要比亚历山大的马其顿重步兵强大得多。而波斯在他看来则已经没落了,眼前的这个所谓的安息帝国和二百年前的波斯帝国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安息帝国的确不同于当年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所打败的波斯是农耕民族的古文明,那时的波斯军队除了几件新奇的兵器,如战象和战车外,基本的战术战略和希腊军队并没有多少分别。高加米拉战役是一场欧陆风格的会战,双方都以排列整齐的方阵迎敌。诚然,罗马军队代表了那个时代西方重步兵阵战的最高水平。在西方,任何民族和罗马军队打堂堂之阵的会战,都不会有太大胜算。然而,将波斯帝国取而代之的安息人,却是地地道道的东方民族。他们会向罗马人展示一整套后者从所未闻的战术理念,而克拉苏则将为他的贪婪和无知付出生命的代价,他的全部七个罗马军团也都不得不成为他的陪葬。
安息人原本是居住在里海东岸的游牧民族,因为受到强大匈奴的挤压而南迁至帕米尔高原。安息人没有文字,语言则属于印欧波斯语族。在古波斯帝国兴盛时期,他们是帝国的藩邦,一直为帝国军队提供优秀的弓箭手。亚历山大攻灭波斯帝国后,帕米尔高原出现权力真空,安息人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壮大。前250年,安息部落首领阿萨斯脱离条支人的控制,建立了安息帝国。此后的二百年中,条支人不断衰落,安息帝国得以向西面扩张,并且占据了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和塞琉西亚等大城。此时的安息和积极东扩的罗马共和国发生了碰撞。
安息人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培育出了非常优秀的马种。安息马不如欧洲马高大,然而强健有力,速度快,耐力好。安息的战马自幼便接受小步快跑的训练,跑起来又快又稳。另一方面,安息人的弓箭和欧洲军队常用的弓箭也有不同。欧洲人的弓是以一根直木棍制成,取材通常选用弹性良好的紫杉木或柳木。欧洲弓在不用时一般不上弦,以防止材料过度疲劳。东方民族使用的弓则是组合反曲弓。弓的材质包括榆木,牛角和牛筋等,以鱼胶紧密粘合,制成的弓是弯的,从弓背到两端弧度渐缓,最后再将弓反向弯曲安上弓弦,是为反曲弓。反曲弓的形状和欧洲弓截然不同。欧洲弓呈一个完整的弧形,而反曲弓则有两个弧形,在中央握把处内凹,整个弓的形状宛如骆驼背部的双峰。这类弓异常强劲,射程可达三百米,在五十米的距离内能穿鳞甲,而臂力过人的战士更是可以达到惊人的射程和强大的威力,在当时只有汉帝国军队有此水平。相较之下,欧洲军队使用的弓箭无论在射程还是穿透力上都望尘莫及。是以包括安息人在内的大多数东方民族都非常擅长骑射,即便是在快速退却时依然可以在马上回身射箭,其准确程度丝毫不受影响。安息军队的兵种和战术都建立在弓马娴熟的基础之上。安息军队为纯骑兵,且以轻骑兵为主。轻骑兵的主要武器是弓箭,其次是一柄长刀。他们只著轻便的革胄,以保证高度的机动性。轻骑兵通常采用游击战术,不会与敌人短兵相接,而是保持一定距离,以密集的箭雨削弱敌人的战斗力。除轻骑兵外,安息人和其他很多东方民族一样,还拥有一种铁甲骑兵。安息铁甲骑兵全身披甲,其中头盔和胸甲为整块精钢打造,其余部位为鳞甲或锁甲,骑兵的脸部遮盖有一个造型凶恶的金属面具,坐骑的铠甲多为青铜质地的鳞甲,覆盖全身,长及马膝。不过,由于身披重甲,在沙漠地带烈日的烘烤之下不得不忍受可怕的高温。安息铁甲骑兵的主要武器是一支长约3.5米的长矛,辅以长剑,铁锤或狼牙棒等。这些铁甲骑兵并不打头阵,而是待敌人被己方轻骑兵的箭雨大大削弱之后,趁其队形散乱时,排成密集阵形自正面冲击敌阵。虽然安息铁甲骑兵的冲击速度并不是很快,但却威力惊人,可谓是当者披靡。据说这只重装骑兵是汉朝提供的装备!
而罗马军队的建制和战术理念则全然不同。这一时期的罗马军队已经过马略改制。其基本组织单位为百人队,步兵数量为一百一十人。一个罗马军团包括十个营,共五十五个百人队。第一营为主力营,执掌军团的鹰符,由十个百人队组成。其余营都只有五个连。一个罗马军团总共有步兵六千一百人。罗马步兵的标准装备包括青铜或铁制头盔,此外只有躯干部分著铁甲或革胄,以保证行动自如。其武器包括一面长方形木制盾牌,表面蒙一层牛皮,高1.2米,宽0.75米,又有三支标枪,其中一支为重型标枪,长约2米,还有一柄0.5米长的短剑。罗马军队通常由一个百人队组成一个纵深八行方阵,行列之间保持一米的距离,行与行之间错开站位。实战时,罗马步兵以方阵为单位逼近敌阵直至二十米的距离上,开始投掷标枪。罗马军队的重型标枪射程不远,但却威力巨大,能够穿透任何西方军队的盾牌和盔甲。标枪掷出后,罗马步兵就拔出短剑冲向敌阵,和敌人近身格斗。罗马步兵的格斗动作简练有效,通常是左手挽盾抵住敌人,右手持短剑自盾牌下方猛刺敌人腹部。这种战法远比挥剑砍杀致命。罗马军团的一个营配属骑兵一队。主力营的骑兵约有一百三十二人,其余营则为六十六人。一个罗马军团总共有骑兵七百余人。罗马骑兵只著轻便的锁甲,武器为一面盾牌,一支标枪以及一柄长剑。罗马军中的骑兵多数来自高卢或日耳曼,他们的坐骑主要是身高腿长的北非或西班牙种马。罗马骑兵都接受过步兵训练,因此他们落马后依然能够继续有效战斗。这一时期的罗马军队并不重视弓箭的作用,军中的弓箭手往往都是于战区当地临时招募的仆从部队,数量也并不多。此外,罗马军队在和欧洲游牧民族作战时,发展出一种夹门鱼鳞阵。当罗马军队遭遇游牧民族大量弓箭的袭击时,便会收拢队形,第一排步兵以蹲踞姿势将盾牌拄地,第二排步兵将自己的盾牌置于前排盾牌之上,第三排及之后的步兵将盾牌举过头顶,如同瓦片一般相迭。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密不透风的盾阵。罗马步兵训练有素,能够迅速组成任何规模的夹门鱼鳞阵。
罗马共和国和安息帝国接壤的东部边疆,是地中海沿岸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这里狭窄的沿海平原带有典型地中海气候的特征,温暖湿润。紧邻着沿海平原的是一组南北向的山系,其中的黎巴嫩山脉高达二千五百米。越过群山,便是两河流域的上游。此处的地貌是广袤平坦的荒漠,仅有少数绿洲点缀其中。渡过幼发拉底河,再向东跋涉五十公里,便到了已有千年历史的古城卡莱。
克拉苏的大军在叙利亚过冬时,罗马共和国的盟友,亚美尼亚国王阿塔巴祖前来拜访。阿塔巴祖表示愿意亲率一万铁甲骑兵助战,同时建议克拉苏大军北上,取道亚美尼亚南下,直接进攻安息帝国的都城泰西封。这条行军路线所经过的都是山地,可以限制安息骑兵的活动。然而傲慢的克拉苏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他不愿绕道,执意要横穿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长驱直入。这个决定最终葬送了他的七个罗马军团。
安息皇帝奥罗德获悉克拉苏入侵,立即召见统帅苏莱那。他决定由自己亲率大军北上打击亚美尼亚,阻止阿塔巴祖驰援克拉苏。同时,他留给苏莱那不足二万的精骑,实际上只有一万一千人。奥罗德的计划是,由苏莱那尽可能地拖住克拉苏,直至自己解决了亚美尼亚人,再赶回来与他会合,与克拉苏决战。
出身名门贵族,时年仅三十岁的苏莱那是安息最杰出的统帅。他曾仔细研究过罗马军队的战术,从而非常有针对性地训练了他的骑兵,使他们知道何时进,何时退,何时集结,以及何时分散。他从未打算按照奥罗德的那个设想行事,而是决定以自己手中的这支精骑直接和克拉苏的主力决战,消灭他们。不过苏莱那也知道如果同克拉苏进行交战,那就必须有大量的精致箭矢供给才行,于是苏莱那将目光投向了汉帝国,苏莱那决定派人向汉帝国求援!随即安息的使者骑着快马,日夜不停向汉帝国属国大宛国前进!
那么汉帝国是否会同意出兵呢?先分析一下当时的世界格局,罗马控制西方,完全占据地中海,国势正盛。而西汉王朝是汉宣帝执政,前60年西域都护设立,前54年呼韩截单于向西汉中央政府投诚。可以说在前53年附近这几年,西汉国内没有任何军事压力,解忧公主虽然年事已高,但在乌孙可以说已经近乎事实上的国王。西域都护正处于实力顶峰。而当时的帕蒂亚(安息),在地理上也极有可能和当时的西域都护属国大宛相邻。安息在中国史书还是出现比较多的,史记。大宛列传里安息出现了21次。
前119年,汉军在漠北大战中击败匈奴主力,几年后,张骞的副使出使安息。”初,汉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将二万骑迎於东界。东界去王都数千里。行比至,过数十城,人民相属甚多。汉使还,而后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以大鸟卵及黎轩善眩人“(史记)。安息对汉朝使臣的迎接规格可谓极高,2万骑兵到东边边界亲自迎接。而且其后安息的使臣也跟着汉使回汉,还带了不少稀罕东西回来。
而汉朝使臣对西边这几个大国的评语是啥?还是史记大宛列传“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业,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显然,在汉使眼里,安息国大兵弱,战力尚且不如大月氏,康居。
而前103-101年,贰师将军李广利2征大宛。汉使把大宛,大夏,安息并列为大国,他们互相间自然不会完全不了解,在古代,相互间兵戎相见也是常事。而汉军攻大宛,杀大宛王,这件事绝不可能对中亚这些国家没有震动的。安息对西汉军的实力肯定有认识。而在中国史料里,安息对中国关系一直比较好。
而前53年克拉苏发动罗马大军东征的时候,安息王这个时候如果向西汉求援,也是正常的。而且大汉帝国曾经派使者到达罗马,汉帝国当然会知道罗马是西方强国和富庶之国,汉宣帝希望同罗马友好通商,而遭到克拉苏等罗马贵族的羞辱,汉宣帝本来打算出兵进攻罗马,可是毕竟路程太远,又隔着安息等国,加上匈奴时常侵扰,明智的汉宣帝放弃了了这个想法!
而此时是罗马自己找上门来,宣帝和西域都护郑吉很有可能会秘密决议借兵。但要保密,这样既不破坏丝绸之路的贸易,又不会让罗马势力过于做大,导致将来影响到西域都护辖制下的属国(当时的西域都护应该是最盛的时候,鼎盛时期下辖55国,西界很可能和安息交界了),同时教训一下狂妄的罗马人。
已当时西汉国力,包括西域都护当时自己的兵力,进行这样一次秘密干预没什么问题。兵力不用多,汉军可能只出几千甚至就几个将领。大汉帝国并没有征调当时的西域属国,比如乌孙的精锐骑兵。而是不打旗号,伪装成安息军入安息境内参战。这支精锐部队战力自然强悍,从后来匈奴西迁后的上帝之鞭的表现看,罗马军面对战力强于匈奴的汉军或者敢和匈奴对战的乌孙军,肯定会吃大亏。所以才有卡莱战役里让罗马士兵恐惧的帕提亚回马射。
安息军那射不尽的远射程弓箭(罗马士兵举着盾牌,但脚确被弓箭钉在地上),此时如果强大汉军骑兵冲杀过来,罗马士兵必定死无葬身之地,骑兵优秀的靠近砍杀,骑射。如果罗马军出击,立刻撤退。这没有优良骑术,多年的骑战经验,强大的后勤保障和军事技术(无数弓箭和远射程良弓),根本玩不了的。而强大的罗马军最后面对这支规模不大的骑射部队(2万左右)最后彻底崩溃。克拉苏和他儿子都丧命。
如果安息一直有像汉帝国这么优秀的骑兵,战术和国力(无数弓箭,记得勇敢的心里长脚国王那句,箭很贵吗?),那安息也不会让汉使下个兵弱的评语。卡莱战役,不是安息军的战力过于出色了,而是汉帝国骑兵的强大,以至于后来罗马皇帝屋大维都不敢全力报复,要靠外交手段才能把卡莱战役士兵骸骨交换回来。卡莱战役里,要不是有汉军的秘密干涉,很可能以安息的亡国所收场。汉帝国派出一支不需要多大规模的精锐汉军或者1,2万精锐乌孙骑兵,汉帝国的骑兵部队无疑是当时最强大的,汉帝国在在和匈奴作战中就展现出非凡的本领,练就出来的优秀骑射和马上作战本领。而支援几百万支箭对西方也许负担不起,但对当时李陵5千步卒就带50万支箭的西汉,根本不是什么困难。而其后安息对中国的朝贡一直不断,到晋朝其快覆灭前还派王子到洛阳,就比较好解释了。
西汉和当时安息的关系还是可以的。安息向汉借兵,显然罗马帝国是不知道汉朝会出兵,只知道汉朝皇帝口头答应,但没行动,实际上汉朝偷偷派出了一只几千人的骑兵部队。汉朝在不知道罗马虚实的情况下,采取秘密方式也是一种选择。这样在失败后仍然有回旋余地。
11个军团遭到屠杀,不知道残存的2个军团不知道是不是被作者包含在这11个军团中,如果是,那就是13个军团。即使不是,11个军团6.6万人,加上仆从军,和阿庇安的克拉苏军10万人暗合。而普鲁塔克7个军团,4.8万人还在准备随时支援。
克拉苏之前的指挥经历:罗马第一次大内战,苏拉带领4万人杀回意大利,对抗马略派20万大军。庞培带1.5万人投效苏拉,克拉苏募集几千人(2500人?)投效。庞培和苏拉的关系更类似于同盟,克拉苏和苏拉的关系就是上下级关系了,而且是半路投靠,非嫡系的那一种。
但是,前3雄岂是等闲人物,这2人就成为了苏拉的左膀右臂,请记住,庞培的起点比克拉苏高好几倍。在罗马城下空前激烈,死亡人数高达5万的最后决战中,苏拉亲自指挥的左翼战败,苏拉本人也逃离战场,以为罗马已经落入敌手。结果第二天,指挥右翼的克拉苏派人通告苏拉:“敌军主力已被我克拉苏歼灭,意大利匍匐在您的脚下”。
面对来势汹汹的罗马军队,苏莱那定下了诱敌深入的策略。他命令所有军队,一旦遇上克拉苏的主力便佯装向内地逃逸。连月来克拉苏一直对安息军队紧追不舍。他不断催促自己的七个军团急行军,终于在盛夏之际渡过幼发拉底河,进入了一望无垠,无树无水的荒漠之中。罗马士兵由于在高温干燥的环境下长时间急行军,越发疲惫不堪。然而克拉苏数月来都没有见到过安息的主力。
终于有一日,罗马军团的侦骑向克拉苏报告,前方出现大量安息军队。克拉苏欣喜无比,立即下令全军展开战斗队形。起初,他按惯例将七个军团的步兵一字排开,骑兵则处于两翼,以防安息人迂回他的阵线。
几个月来没有出现的安息主力,居然在卡莱罗马军队(10万之众)刚离开大本营3,4天,只走了一上午路,吃过午饭后的罗马大军。让罗马军团没有想到的是他们面前居然是安息国的军队,而这支安息军队看起来人数并不多,确实罗马大军遇到的正是苏莱那不到1万左右的军队,罗马更没有想到安息军队不设伏,不断后勤,而是选择正面光明正大的交锋,老克拉苏早就已经不耐烦了,他这次一定要全歼这支跑得快的部队!
而苏莱那知道自己的军队只是善于骑射,而如果近身肉搏,就要依靠汉帝国的八千精锐骑兵部队了,而汉帝国精锐骑兵的统帅就是霍光侄子霍明,霍明虽为霍光的侄子,但是为人不喜欢揽权,霍明远离朝堂来到西域,霍明为人随和,喜欢同战士们在一起嘻笑怒骂,同士兵同吃同住,霍明也因此深受官兵的喜爱,他的上司郑吉更是很看中他,如今出兵帮助安息,郑吉就让霍明领兵出征!
汉帝国骑兵军团的主要装备为弓箭以及长矛、戟等长兵,以及剑等短兵;后来的汉代骑兵,更增加了环柄长铁刀的兵器配备,可以在马上进行劈砍,增强了骑兵的格杀能力。汉帝国骑兵军团最主要的武器--马戟。
戟是矛和戈的合体,兼具钩杀和刺杀的功能,在战国时期即开始逐渐取代了长矛,成为车战和步战的主要武器之一。汉帝国骑兵兴起之后,随着战争的发展,戟的样式也进行了变革,首先是整个形式简化,便于大规模制造。原来戈的部分(学名"戟援")缩小,胡(大约是援向戟身过渡部分)上出现了刺距,刺距也就是横着伸出去的那个小刺,于是就是图中这名西汉骑兵手持的"卜"字形的钢铁戟。这种"卜"字形戟除了有啄刺功能外,还有正面锁架和反手钩带的功能,十分利于骑战,遂成为汉帝国骑兵军团的主要兵器。此后,侧面伸出的距刺由原来的垂直横着伸出,有变成垂直横着伸出之后,又向上弯曲,以增大叉刺时的割、杀面积,更符合骑战的要求。材料上,由以前铜制改成钢铁制造,采用了锻铁技术。
标准的汉帝国"卜"字形戟,各部分叫做:头部的"刺",原来的戈的部分"援"已经简化消失,横着伸出去的叫"刺距",戟杆叫做"?(左木右必)",援和必的过渡部分"胡",把钢铁部分和木杆绑在一起穿绳子的孔叫"穿"。典型西汉帝国军队的骑兵长铁戟,学名"马戟",戟长约37厘米,装上必之后长2米多。骑兵用戟一般长2米多,步兵的可以达到3米。
汉帝国士兵的铠甲和以前的皮甲、甚至石甲不同,冶铁技术迅猛发展,国力强盛的西汉骑兵普遍使用铁铠甲。由于骑兵的特点,只有甲身,没有甲裙和甲袖。甲身由胸甲、背甲、胁片组成。早期还是秦军的那种大片铁质片甲,东汉时期,甲片更小的铁质鱼鳞甲已经大规模装备部队。汉帝国的马的规模已经非常庞大,在战国时期,中原就开始大力发展马群。一方面从北方游牧民族那里引进大批良马;另一方面在燕赵地区和西方的秦也开辟了牧马场,大规模牧养马匹。养马技术在当时有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一批高超的养马专家,写出了一批养马学的专著。
汉帝国马具也是非常先进,早在秦代,骑兵就装备了齐全的马鞍,勒马之具也已经完备。马鞍也在发生改进。图中的西汉帝国骑兵还是使用的早期的软鞍,但是到东汉时期,已经使用了高鞍桥的硬马鞍,更加有利于骑兵的马上格斗。
总之,汉代与匈奴的战争,改变了传统的中原作战方式。原来只是作为军队"耳目"的骑兵部队现在已经成为作战的主力;而步兵的作战对象已不是对方的步兵,所以必须具备抗击敌方骑兵密集攻击的能力,因此弓弩兵的配置受到了重视。如大名鼎鼎的李陵5000步兵以弓弩抗击10余倍匈奴骑兵的故事。
战车的作用,则更多是用来进行防御,而不是攻击。如漠北作战时,汉军与匈奴遭遇后,便将武刚车环绕为营,以防敌骑突袭。由于匈奴骑兵出没无常,塞外行军也多采用疏散的队形,而且把侦察部队派出去很远,以便于及时报警。武刚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兵车,是载兵的车辆,用于陆上战斗。
据古籍吴孙《兵法》云:“有巾有盖,谓之武刚车”。武刚车长二丈,阔一丈四,车外侧绑长矛,内侧置大盾。
武刚车可以运送士兵、粮草、武器。也可以用来作战,作战用的武刚车,车身要蒙上牛皮犀甲,捆上长矛,立上坚固的盾牌。有的武刚车开上射击孔,弓箭手可以在车内,通过射击孔射箭。用武刚车作战时,可以将几辆武刚车环扣在一起,成为坚固的堡垒。
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的发明家卢仪发明了装甲马车,这种马车四周用精钢盾牌环绕组成车厢,车顶也是用精铁制造出来的,而车的四周留有车窗,车窗也射击口,车前的车窗是为驾驶和射击相结合而设计的,这种装甲马车不但可以进行冲锋,打乱敌军阵型,还可以防御骑兵部队的进攻,在汉武帝时期,汉军骑兵部队要远征漠北,汉武帝拿出大量的金币制造了五万辆装甲马车,这样可以充分的保障汉军的后勤补给,装甲马车可以载着水、粮食、油、肉干等补给品,而在这些物资运送途中又不会害怕匈奴骑兵的袭击!
汉帝国骑兵主要配备了扇形箭筒,这样可以多装几千支箭,而且这种箭筒还是可以伸缩折叠,这样一来,一名骑兵可以一次可以装满一千支箭,汉军骑兵使用箭矢的箭头是十字形状,箭头四面如同弧形刀状,尾端弯曲形成钩子,这样一旦拔出将造成更大的身体损害,同时汉军的箭矢也由木头改成空心铁管,这样可以便于储存,不容易损坏,而且箭入人体后还可以通过箭上小孔放血,不过汉末,由于战争破坏严重,很多兵工厂都被摧毁,后来为了大量制造,汉末汉军再度使用木制箭矢。
汉帝国的骑兵还装备了空心铁制圆盾,这种圆盾不但轻便,还可以有效防御敌军远程射出的箭矢。
而罗马军队的装备有些是“肌肉”式的胸铠,而罗马军队还装备了各种盾牌,不过只有第一等级的士兵携带希腊圆盾(Argiveshield)剩下的士兵携带拉丁长盾(scutum)。
罗马军队还拥有各式各样的头盔,最常见的是“科林斯”式头盔,在平时可以被后推倒后脑勺上。著名的雅典娜神像上就体现了这种头盔式样希腊圆盾(Argiveshield)的内侧,这种希腊圆盾由于面料的不同(皮革或者黄铜)通常重量在5kg到6kg之间。在形成密集方阵时,盾牌内侧的边缘可以用来被搁置在肩膀上。这样可以减少一些前臂上的负担
Kopis短剑是前6世纪至3世纪地中海地区一种比较流行的短兵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它来自西班牙,但在意大利发现过更早的。第二次罗马军队的大变格出现在4BC。据说这一变革归功于独裁者/英雄卡米勒斯(Camilus)。在这一时期希腊式的重装步兵方阵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配备了拉丁长盾的罗马军团。罗马军团被分为三条线,总兵力为5000人。第一线是投枪兵(velites)。第二线由重装罗马步兵组成(hastati和principes,玩“罗马全面战争”的朋友该很熟悉这两种步兵)。这两种步兵可能已经装备了著名的罗马投枪(pilum)。第三线由三类长枪兵组成(triarii,rorarii和accensi“Triarii”在“罗马全面战争”中经常出现)。把hastati和principes加上,这5个兵种似乎反映出了瑟维尔斯时期的五等级罗马军队。我们不太清楚这一时期的盔甲是否还是照搬瑟维尔斯的罗马军队。但rorarii和accensi应该是装备最简陋的(accensi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候补”)。这一时期的常见盔甲可能是一个方形或者是圆形铜质护胸片。常见头盔可能是简化了的希腊城帮式(“Attic”)和科林斯式(“Corinthian”)头盔,或者是意大利本土的“锅子”(Pot)头盔。在当时具有代表性的短剑是刀刃成叶子形状的希腊重装步兵剑或者是弯刃的kopis剑(来自西班牙)。
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投枪兵(velites)。大约40名轻标枪手被分配给了每一个hastati,principes和triarii的支队。这些投枪兵来自于那些没有钱购买上等公民那种装备的低等公民。他们的主要兵器为标枪,最多时可以一次携带7支。在Polybius的时代,西班牙短剑(gladiushispanicus)是很普及的。但在这名复员的投枪兵身上我们发现了希腊式的短剑。他使用一种长圆形木质盾牌。盾牌外包裹了皮革。盾牌中心的纺锤形的盾钮是根据在希腊dephi的AemiliusPaullus纪念碑上的雕塑而复制的
Polybius提到过投枪兵曾经在头上戴过兽皮。这样以便于让百人队长观察到他们如何英勇作战很多人认为这种兽皮通常是狼皮,就象照片中所显示,但不完全都是。早期帝政时期罗马旗帜手也头顶兽皮。
罗马共和国时期的轻/重装步兵(hastatus和princeps)。标准防护为胸前的一块方形铜板。比较有钱的军团士兵可能会穿凯尔特人的锁子甲。护腿穿在突前的那条腿上。铠甲上装有方形的护心镜和圆形的护心镜。
一些罗马士兵还戴着意大利版的希腊城帮式头盔。Polybius提到过那个时代的军团头盔有黑色或者是紫色羽毛的盔冠。但却没有提到过近代艺术家画笔下的那种马鬃扇形盔冠。
也有士兵戴着蒙式B形头盔。头盔顶部有一个外加的插冠基座。蒙式头盔在共和国时期很盛行,它和锁子甲一样都是来自于凯尔特人。
而克拉苏手下拥有四万精锐,他们身穿锁子甲,肩部有加层片。Polybius提到过长盾有4尺高,用两层木板粘合而成,人手掌之厚。盾牌外面包有皮革,上下两端有铁片加强。这些共和国军团士兵已经开始携带西班牙短剑。
罗马军队都是经历了残酷的战争洗礼,罗马在这一时期希腊式的重装步兵方阵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配备了拉丁长盾的罗马军团。罗马军团被分为三条线,总兵力为5000人。第一线是投枪兵(velites)。第二线由重装罗马步兵组成(hastati和principes,玩“罗马全面战争”的朋友应该很熟悉这两种步兵)。这两种步兵可能已经装备了著名的罗马投(pilum)。第三线由三类长枪兵组成(triarii,rorarii和accensi)。把hastati和principes加上,这5个兵种似乎反映出了瑟维尔斯时期的五等级罗马军队。我们不太清楚这一时期的盔甲是否还是照搬瑟维尔斯的罗马军队。但rorarii和accensi应该是装备最简陋的(accensi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候补”)。这一时期的常见盔甲可能是一个方形或者是圆形铜质护胸片。常见头盔可能是简化了的希腊城帮式(“Attic”)和科林斯式(“Corinthian”)头盔,或者是意大利本土的“锅子”(Pot)头盔。在当时具有代表性的短剑是刀刃成叶子形状的希腊重装步兵剑或者是弯刃的kopis剑(来自西班牙)马略的改革之后罗马军队中的等级制度也就被抛弃了。士兵们的装备由国家提供。这种“标准”式样的罗马军团形象在后面250年中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照片中的军团士兵可以用来代表马略,凯撒和奥古斯都时期的罗马军团。三叶羽毛盔冠已经被红色的马鬃所取代。